1
裕华纱厂原址坐落在武昌临河路,就是今天的武昌临江大道一带,二十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凉滩涂,最早有个英国人在江边上建起一座制铁厂,后来投资者竞相效尤,我爷爷张松樵就是第一批在荒滩上填土造地建厂创业的中国人。据《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载:民国十年(1921 年),张松樵离开官办的湖北棉布丝麻局,个人出资三十万大洋,另筹资金二十万,一共五十万元……于次年创建武昌裕华纱厂。
建厂之初的裕华纱厂规模中等,拥有一万纱锭,两百台布机,这就是今天仍坐落在武昌原址上的湖北纺织界龙头企业“武汉裕大华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当时纱厂都采用老式蒸汽机发电,工厂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炭渣、铁渣和工业垃圾,通常的处理方式就是将垃圾直接倒入长江,任由滚滚江水冲走。张松樵当然也不可能具有超前的环保意识,他的裕华纱厂也跟别家工厂一样往长江里倾倒垃圾,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但是后来有一天,这个不安分的工厂主忽然做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要利用工业废渣来建造一道围墙。
按照他的计划,这道未来的工厂围墙高宽均达十余尺,几乎等同于一座城墙。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决定显然是心血来潮之举,工厂虽然建在江边,但是别家工厂不也建在江边吗?别家工厂为什么不去修建围墙呢?虽说用自家生产的炭渣铁渣不花钱,可是施工花费的大量劳动力却是要计算成本的。但是张松樵固执己见,他一旦做出决定别人便很难改变,何况他是老板。
两年过后,一道矗立于江滩之上规模宏大的工厂围墙平地而起,远看犹如一座逶迤雄伟的古代城堡。其间有个小插曲:本来土建工程师欲将墙体设计为普通围墙,但是张松樵不同意,他找来各种水文资料,请人计算出长江历史上的最高水位,然后要求工程师修改图纸。张松樵说,如果围墙不能防御百年不遇的洪水,我花一大笔钱何用?结果裕华纱厂就变成一座工业城堡,一座独立的城中之城。这道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在当时武汉三镇很轰动,市民争相前往参观,一家当地报馆发表记者文章讥讽说:这个从柏泉乡出来的泥腿子资本家大概要建造一座千年城堡……还奉劝他把扔进水里的钱捞起来,替穷人多盖几间草房吧。
不管舆论如何褒贬不一,处于漩涡中心的张松樵不为所动我行我素,他绝不是那种容易妥协和随波逐流的人,他老人家信奉的格言是“宁可千次枉带雨伞,不可一日变成落汤鸡”。我理解作为旧时代创业者的我爷爷,他生于乱世之末创业艰辛,须时时谨慎小心不敢稍有疏忽大意,否则他的一生心血都将付之东流。
不幸的是,张松樵的“雨伞理论”果然应验。
《湖北文史资料》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长江中下游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号称“十里洋场”的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水深数米,著名的江汉关只剩下钟塔尖顶,今天的汉正街一带棚户区皆被洪水席卷而去。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荆楚大地尽成泽国,武汉三镇断电断粮,灾民啼号其状甚惨。仅湖北一省,死于水灾者达二十万人,灾民数百万。
我父亲说,当时汉口咸安坊的楼房已淹没一楼,全家退至二三楼坚守,幸好大水没有继续上涨,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惟一的奇迹出现在裕华纱厂。
当整座城市皆为洪水所困死气沉沉时,惟有裕华纱厂的烟囱依然冒出滚滚浓烟,围墙内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工人有条不紊地加班生产,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工厂不仅派出船只把员工家属接到厂里安顿,还投放数十船馒头熟食救济当地灾民。
裕华纱厂由此名声大噪,产能和资本迅速扩张。后来《张松樵自传》提及此事,自云修建工厂围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之一。
2
围墙虽然挡住滔滔洪水,却没能挡住比洪水更加凶恶的日本鬼子。
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刚刚起步,外国商品铺天盖地而来,尤其是被称作“东洋货”的日本纺织品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一度形成垄断之势。日商资金充裕,采用先进的纺织机器,产品质优价廉,很快把国产纱布逼入绝境,许多纱厂纷纷宣告破产倒闭。
张松樵的抗日战争由此而起。
早在清朝末年,洋务派主帅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纱、布、丝、麻四局,开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之先河。张松樵曾在其官办纱局任主管(厂长),他最早悟出商战之道其实就是质量之战,说到底是科技之战,所以他从创办裕华纱厂之初就把目光锁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美纺织工业。
你现在所看的《黄河殇 :1938·花园口》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黄河殇 :1938·花园口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