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兵有进兵之奇,退兵又有退兵之奇。使人不知我进而进,而后我不为敌之所防;使人不知我退而退,而后我不为敌之所掩。夫胜则不退,不胜则退者,人之所知也。不胜则不退,一胜则急退者,则非人之所知也。人不知而武侯知之,我于此奇武侯;武侯知之,而司马懿又知之,我更于此奇司马。
文有与前相应者,观后事益信其有前事;事有与前相反者,读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如武侯之斩王双,袭陈仓,是则与前相反者矣。王双之战甚勇,郝昭之守甚坚。三战之而不胜,而忽斩之于一朝;两说之而不降,屡攻之而不下,而忽取之于一夕。不有所甚难于前,不见其甚易于后者之为异耳。
七擒孟获之文,妙在相连;六出祁山之文,妙在不相连。于一出祁山之后,二出祁山之前,忽有陆逊破魏之事以闻之,此间于数回之中者也。二出祁山之后,三出祁山之前,又有孙权称帝之事以间之,此即间于一回之内者也。每见左丘明叙一国,必旁及他国而事乃详。又见司马迁叙一事,必旁及他事而文乃曲。今观《三国演义》,不减左丘、司马之长。
三国之中,惟孙权之称帝独后,何也?曰:有不得不后之势也。不称帝于曹操未死之时,恐操之挟天子以伐之耳。至于曹丕称帝,其亦可以尤而效之矣,而犹不敢者,蜀方伐吴,而吴遽帝,是益其伐也;吴方求援于魏,而吴遽帝,是绝其援也。迨夫蜀既款,魏既离,蜀方有事于魏,魏方屡败于蜀,夫然后乘间而践天子之位焉。此孙权之所以谨避于先而审处于后者也。
魏僭帝,吴亦僭帝,则魏贼也,吴亦贼也。武侯伐魏而不伐吴,不惟不伐,又加款焉,毋乃讨贼之意未全欤?曰:原夫伏后之所以死,献帝之所以亡,元恶大憝,不在吴而在魏也。君子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则惟讨魏之是急,讨魏急则讨吴不得不缓。且吴尝称臣于魏而受魏之九锡矣,是欲魏之助吴以攻蜀也。吴既帝,而吴与魏必不复合。吴与魏不复合,不独魏之势孤,而吴之势亦孤。然则武侯款吴之计,谓即吞吴之计也可。
武侯初出祁山而表一上,二出祁山而表再上,何至于三而表独阙焉?曰:武侯之志决而言切,已尽在《后出师表》一篇中矣。志既决则不必多言,言既切则不必更赘之以言。非独三出祁山为然也,即至六出祁山之事,亦不过“死而后已”一语足以概之云。
却说司马懿奏曰:“臣尝奏陛下,言孔明必出陈仓,故以郝昭守之,今果然矣。自喜其前言之已中。彼若从陈仓入寇,运粮甚便。孔明之力攻陈仓正是为此,却在仲达口中说出。今幸有郝昭、王双守把,不敢从此路运粮。其余小道,搬运艰难。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利在急战。我军只宜久守。司马懿之意,只是利在不战。陛下可降诏,令曹真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须一月,蜀兵自走。自信其后言之必中。那时乘虚而击之,诸葛亮可擒也。”为王双被斩,反衬一句。叡欣然曰:“卿既有先见之明,何不自引一军以袭之?”懿曰:“臣非惜身重命,实欲存下此兵,以防东吴陆逊耳。孙权不久必将僭号称尊,为后文孙权称帝伏笔。如称尊号,恐陛下伐之,定先入寇也,臣故欲以兵待之。”正言间,忽近臣奏曰:“曹都督奏报军情。”懿曰:“陛下可即令人告戒曹真,凡追赶蜀兵,必须观其虚实,不可深入重地,以中诸葛亮之计。”又为斩王双反衬一句。睿实时下诏,遣太常卿韩暨持节告戒曹真:“切不可战,务在谨守;只待蜀兵退去,方纔击之。”司马懿送韩暨于城外,嘱之曰:“吾以此功让与子丹,先知曹真有争功之意。公见子丹,休言是吾所陈之意,只道天子降诏,教保守为上。追赶之人,大要仔细,勿遣性急气躁者追之。”再为斩王双反衬一句,更妙。暨辞去。
却说曹真正升帐议事,忽报天子遣太常卿韩暨持节至。真出寨接入,受诏已毕,退与郭淮、孙礼计议。淮笑曰:“此乃司马仲达之见也。”司马懿能料孔明,郭淮又能料司马懿。真曰:“此见若何?”淮曰:“此言深识诸葛亮用兵之法。久后能御蜀兵者,必仲达也。”高抬仲达,却是当面抹倒曹真。 你现在所看的《毛批三国演义》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毛批三国演义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