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210年)还算平静,这一年没有大的战事发生,曹操在新建成的铜雀台上过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新年。但是第二年春天就传来了紧急军情,这一次既不是荆州,也不是合肥,而是西面的关中。

如果关中开打,曹操西线、中线、东线这三大战场就都凑齐了。

这一回是朝廷的偏将军马超挑动关中诸将造反,参加的除马超外,还有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尽管都是杂牌军,但人数众多,有一定作战实力,不容小视。在长安坐镇的司隶校尉钟繇向邺县紧急报告,请求增援。

马超字孟起,是前征西将军马腾的长子。曹操派钟繇、卫觊等人经营关中以后,对马腾、韩遂等实力派军阀采取既拉又打的办法,有效控制了关中的局势。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马腾、韩遂等均站在了曹操的一边。

官渡之战后,曹操派钟繇等人讨伐高干集团的郭援,马腾给予支持,派马超亲自带兵参战。在战斗中马超被流矢击中,但他很勇敢,负伤不下前线,瘸着腿继续战斗(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最后马超的部将庞德亲自斩杀了郭援。

后来,马腾被调到朝廷任职,担任皇城警备司令(卫尉),听着挺唬人,但其实这一职务没有任何实权,也指挥不了一兵一卒,马腾实际上被挂起来了。关于这次调职的原因,《三国志》和《典略》有不同说法。

《三国志》认为是马腾自己想离职,原因是跟老伙计韩遂闹了矛盾,想回避一下(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作为凉州出身的老牌军阀,马腾的名字始终跟韩遂联系在一起,他们也有失和的时候,并且也曾刀兵相见过,但他们都明白彼此不是敌人,而是唇齿相依、兔死狐悲的血肉关系,说他们有矛盾是可能的,说矛盾已经到了不是你走就是我留的程度,则不大可信。

《典略》认为,马腾想到朝廷任职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再折腾了(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但这不像是马腾的为人,作为老资格的军阀,他比谁都明白实力决定一切的道理,可以要他的钱,可以要他的命,但不能动他手里的武装,这一点对军阀们来讲大体都如此。

可见,《三国志》和《典略》提到的这两条原因都不可信。推测起来,马腾调职唯一的可能是曹操不想让马腾再待在关中,否则他率大军南下荆州就有顾忌,曹操是想办法迫使马腾离开的,而且双方还达成了交换条件。

这件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回想一下此时正是曹操大举进攻荆州的前夕,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曹操对盘踞在关中一带的各路军阀必须有所安排,让实力最强大的马腾离开他的老巢最符合曹操的利益。

而马腾居然肯于就范,原因是曹操给出了条件,那就是让马腾的长子马超继续统率马腾的人马(领腾部曲)。朝廷封马超为都亭侯,提拔他为偏将军,以马超的年龄和资历,这个相当于副军长的职务也不算太低。

朝廷同时拜马腾另外两个儿子马休和马铁分别为奉车都尉和骑都尉,看着都是带兵的职务,至少也是个师长,但手下不会有一兵一卒,只是个名誉罢了。马氏家族除马超外,都迁到邺县居住(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

这一招更狠,马超虽然仍重兵在握,但他从此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人家手里掌握了几十口人当人质。曹操也是这么想的,但他显然对马超缺乏全面了解,正像董卓当年对袁绍缺乏全面了解一样。

不过,曹操的这一招居然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马腾一家迁居邺县不久,马腾的老伙计韩遂把儿子也送到了邺县,这并不是在曹操逼迫下做出的决定,韩遂这么做完全是自愿的,原因是孤掌难鸣,不如主动服软。

赤壁之战后的一年,即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天,韩遂派出密使访问邺县,这个密使的名字叫阎行。阎行在《三国志》里没有传,他的事迹主要记录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张既传》时引用《魏略》的一段文字。

根据《魏略》记载,阎行字彦明,凉州刺史部金城(今甘肃兰州)人,是韩遂手下部将,在建安初年,马腾曾经跟韩遂闹翻过,双方斗得很厉害,阎行跟马超在战场上有过正面交手的记录,估计他也是够狠的角色,因为他差点把马超杀死。在政治倾向上,阎行更偏向曹操,韩遂派他当密使,给他接近曹操提供了一个机会。

果然,阎行在邺县悄悄向曹操表示忠诚,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犍为郡太守,这个郡属益州刺史部,是刘璋的地盘,给了阎行也就只能是个名誉,解决个“级别”问题,想到益州上任,人家刘璋肯定不答应。曹操让阎行回去做韩遂的工作,让韩遂忠于朝廷。

阎行返回时带回了曹操亲笔写给韩遂的信,曹操表示当初韩遂曾经反对过朝廷,但那都是被逼无奈之举,希望韩遂能早点归来,共同匡辅国政(卿始起兵时,自有所逼,我所具明也。当早来,共匡辅国朝)。看曹操的意思,也想把韩遂请到许县或邺县来,以解后顾之忧。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