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喋血中原

作者:子金山

刘表的政治资历要强于目前任何一个割据的军阀,包括袁绍与曹操。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是真正的大汉皇室血统,为汉鲁恭王之后人。身长八尺余(1.84米还多),身材伟岸,相貌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可称真正的一表,并且极具长者风度。

早期的政治品行与文幍武略更是没的说,在灵帝年间便被评议为“八顾”之一,宦官摧残党人之时,作为代表人物的刘表有幸逃亡走脱,直到朝廷因平黄巾解除党禁,刘表才得以重回政府任职,任北军中侯。

初平元年关东联盟讨董卓时,因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袭杀,当时的朝廷任命刘表为继任荆州刺史。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袁术兵屯荆州北地鲁阳,刘表根本就不可能进入荆州,当时的袁术已经把荆州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允许他人染指?

袁术当时为什么没有捷足先登?其时的荆州已经“风飘以悍,气锐以钢,有道后服,无道先强”。(汉扬雄语)。荆州本有八郡:其中江南有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其余四郡南阳、江陵、南郡、章陵。均在江北。州治在江南的武陵郡汉寿。

在刺史王叡的蹩脚治理下,此时的荆州“江南宗贼盛”行,宗贼,即一些按宗族关系组织起来的地方性民间武装,数量庞大,派别林立,相互攻杀抢掠不断,袁术虽有奢望,但却望而却步,仅霸占了北端的南阳郡,对其他各郡,恰如一只馋猫面对一只肥刺猬,既舍不得放过,又不敢下口。

这时的刘表胆略非凡,单骑绕道潜入宜城,之后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魄力,得到了南郡蒯氏、襄阳蔡氏等荆州大族的支持,几年下来,“江南悉平”,“开上遂光,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出于对付正盘踞在南阳的袁术的需要,刘表将州治移置到了江北南部的襄阳,以加强荆州北部的防守。由于刘表的礼贤下士,善待儒生,使得各地士子名流逐渐聚附于此,这时的襄阳地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

刘表虽拼搏成为一方霸主,却崇尚中庸之道,热心于文治之功。建安三年(198年),刘表成功地控制了荆州八郡,使“荆州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与同时的中原和其他地方的混乱对比,荆州地区可算政治稳定,名士荟萃,社会和谐。

但在混乱的年代,文治却远远不如武功,不琢磨欺负别人,就必然被别人琢磨欺负,所以刘表一直面临的是东有强敌蚕食,北有巨鳄欲噬的局面。

刘表的一厢情愿是保持自己荆州的一方乐土,但在东汉的乱世,却无任何可能。儒家的学说是专为得到天下以后的人服务的,如果想用它在强权之下苟安延命,却是一副最有效的慢性毒药!

北方的两大“超霸”马上要开始对决了,这对处于弱势的刘表其实是一次机遇,不管他偏向那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意味着灭顶之灾;但也意味着:等两大“超霸”剩下一个的时候,也就轮到了自己上场决斗的时候了。有没有独善其身的第三条路呢?

南阳的从事中郎韩嵩与别驾刘先替刘表这样分析:

“今八方豪杰并起之时,两雄相持冀豫之际,安天下之重枢,已在于将军决断:欲有所为,应趁良机起兵;然若善保,则宜择一雄相从。如拥甲十万,坐观成败,欲得中立,必将两怨;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非袁绍能敌;若坐等其移兵荆州,恐将军不能善守。万全之策,莫若举荆州以助曹操,操必重待将军,如此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为将军上计。”

说穿了这建议是给刘表摆出了非甲即乙两条路,要么出兵参与混战,否则只有投降曹操。这是从逻辑上先把刘表套住,骨头里是一种投降派的妙论:出兵助拳或浑水摸鱼肯定是不可取,那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荆州是肯定丢定了,刘表本人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厚待要决定于曹操的心情;出这妙主意的人安全是没问题了,富贵也指日可待了。

其实所有投降或投诚的人们也是强调的这种逻辑,一般还要加上条理由:为使人民避开无妄战火,为了天下生灵免遭涂炭,为了国家不至于彻底灭亡……比古人会遮羞得多了。

刘表没听他们这一套,反而派韩嵩去许都探听曹操的态度。韩嵩先提条件:将军如果是去投降,那我愿意为使,否则我不敢去。

刘表让他解释,韩嵩说:“出使朝廷,朝廷一般会封给职务,能够把它推掉当然无话,如果推辞不掉而接受了封赏,那么我韩嵩从此就是皇上的人,不是将军你的人了。”

你现在所看的《曹操·喋血中原》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曹操·喋血中原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