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已经离开四川前往汉中,此时原本已被搞定的四川又出现了反复,成都、嘉定等地又被南明永历政权残余力量所控制。先前在保宁击败刘文秀部后,吴三桂曾向朝廷首议进取成都,以为根本。即在成都省会之区,首立根本,设以重兵,有贼拒战,无贼则耕,根本既立,庶可渐次进取。顺治帝大为赞许,称赞他“真为国家久远之计”。但是顺治帝同时又表示:“大军驻扎成都,路远民稀,钱粮转运维艰,眼下不宜采取此计划。”他要吴三桂与李国翰暂回汉中,他所属的四城壮丁,移至沔县(陕西勉县附近)一带分驻。
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1655年)四月,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云南、贵州还未平定,征兵转饷,因一隅之地,而拖累数省已安之民,旷日持久,势必坐而自困。以我强大兵力,还不能平定,不是我兵不强,粮饷不足,是由封疆之臣畏难避苦,利纯功罪之念,先入于中,却把忧患都推给了陛下一人承担。”他指出,吴三桂与李国翰部现驻扎汉中,蓄锐甚久,应分道出兵,与已在湖南、两广的清军,进行首尾夹击,必歼敌之,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他建议朝廷,命令吴三桂与李国翰先率兵驻镇保宁,为各路之统领,派兵先取成都,次取重庆,以扼咽喉。此举即为收滇、黔之张本。
李国英的奏言对吴三桂是很不利的,就差没直接骂他了。
吴三桂知道此份奏折的内容后,于七月十二日上疏,他声辩说,取成都为根本之计的建议,是他最早提出来的,而李国英不过是剽窃了他的思路罢了。所谓畏避等论,不知他用意何在!同时他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方略,以成都为根本,将来进取滇黔皆有基,而接济亦可资一臂之力。这样,守也可守,战也可战,操掌主动权,一劳永逸。若真如李国英所说的,驻镇保宁一隅,恐非得算。同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与决心,他向顺治帝提出坚决要求出征,由他率领在四川的各镇官兵为前驱,进取成都、嘉定,待收复这两地后,如让他共守,他可把属下官兵家口迁入成都;如命巡抚固守,他仍带部属回汉中。他还说,目下“南方多事,狡寇狂逞”,他不能安居汉中。如“皇上不以臣为无用”,请下命令,独当一面军事,“臣何敢辞焉!”他要求朝廷早定机宜,他随时听候召遣。
看了吴三桂的奏折,顺治帝在心中还是认同的。
但做皇帝是需要些政治手腕的,不会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顺治帝对吴三桂与李国英两方的意见,并没有拿出一个明确态度。他将李国英的奏文交付“所司密议”,却迟迟未见拿出具体方略。不过对于吴三桂,他还是给予了安抚,他下诏称:朝廷虑及路远民稀,转运粮饷艰难,还不打算让吴三桂攻打成都,至于云贵,还要视以后的形势再定。因此,他要吴三桂安心驻扎汉中。
顺治十三年,形势基本稳定,清廷基本控制了全国。此时云贵的永历政权和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部还在继续着抵抗。这年四月,正如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魏裔介指出的:“天下民生所以不安者,以云贵有孙可望,海上有郑成功也。”足见孙、郑两人的势力与影响之大。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次年即顺治十四年(1657年)九月,南明永历政权秦王孙可望携妻奔赴长沙,向五省经略总督洪承畴投降。顺治帝宽恕了他以往的反清行为,并且给予了很高的封赏。趁着这个大好机会,顺治帝决定最后彻底消灭永历政权。吴三桂出征贵州、云南的时机到了。
偶然中从来就存在着必然。孙可望投降原来事出有因,这南明政权虽偏安一隅,但其中却是山头林立。即使被清军追着打,形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这内斗也从来没停止过。亲父子亲兄弟,在权力面前都难免撕破脸,非你死即我亡,更何况所谓的结义兄弟呢!孙可望投降事件还真就跟他的结义兄弟李定国有关。
当年,这两人被张献忠收为义子,也一并改姓了张。同时被收为义子的还有艾能奇、刘文秀。这孙可望天生机灵,很善于揣摩张献忠的心思,再加上自身也确实有能力,处理任何事情都是井井有条,滴水不漏,所以格外受张献忠器重,被列为长子。后来,张献忠封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这四人同为张献忠义子,彼此皆以兄弟相称,张献忠的部下都尊称这四人为“帅主”。
张献忠战死后,这四人自四川经贵州,进入云南。他们招降世守云南三百余年的原明朝黔国公沐天波,进而控制了整个云南。此时他们又恢复自己本来姓氏,自封王号:孙可望自称“平东王”、艾能奇称己为“定北王”、李定国则称“安西王”、刘文秀号“抚南王”。这四人不分伯仲,实力相当。孙可望心大,很想成为众诸侯之盟主,但李定国偏偏不服气,很多事上都与孙可望对着干。这让孙可望很是不爽,很想找个机会把李定国给收拾了,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
一次在演武场上,在全军面前,孙可望以李定国对自己不敬为借口,下令将其责打一百军棍。事后,孙可望还想玩玩“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亲自到李定国家中,好言相劝。原本都是一方诸侯,谁也强不过谁,谁也低不过谁,没有绝对的压制他人的实力,玩“恩威并施”结果只会恰恰相反。孙可望在李定国家中的拙劣表演,极大地刺激着李定国,他将此视为“奇耻大辱”,内心涌动着更大的仇恨。不久以后,这两人都降了永历政权。孙可望被封为“秦王”,李定国被封为“公爵”。一是嫌自己爵位低,不服,二是想让孙可望难堪,李定国对永历帝称:“我等无尺寸功,何敢受朝廷之封!”这一招,将了孙可望一军,这孙可望对爵位受也不是,不受也不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与仇恨从此更大了。
总体来讲,李定国的能力并不在孙可望之下,但孙可望始终对李定国百般压制。而李定国取得桂林大捷后,孙可望很是妒忌。李定国因有政治资本,对孙可望的压制,反抗得比以往更为坚决。孙可望终于忍不住下了杀心。他约李定国到沅州喝酒,企图在酒宴上一举干掉李定国。不料未等他动手,便走漏了消息。李定国长叹:“本欲共图恢复,今忌刻如此,安能成功!”后率部前往广西。孙可望杀人不成,恼羞成怒,他获密报,李定国驻兵柳州,遂派冯双礼率三万精兵企图偷袭。不料李定国烧粮草而走,回师击败追兵。
孙可望自投入永历政权,仗着自己的实力,一向飞扬跋扈,把持朝政。一度甚至做起了皇帝的美梦,他授意手下,逼永历“禅位”给他。后虽由于朝中其他势力的联合阻挠,未获成功。但他仍一意孤行,陷害忠良,为所欲为,自设内阁,自铸大印。永历八年三月,永历帝因惧孙可望加害,传密旨,令李定国统兵入卫。但消息泄露,孙可望大怒,与部下马吉翔、庞天寿等密谋,以永历的名义,下达旨意,把参与其事的以大学士吴贞毓为首的十八人全部判为斩立绝。行刑之日,吴贞毓等十八人面不改色,赋诗以明心志。
翰林院检讨蒋乾昌诗云:“奸臣祸国从来惨,志士成仁自古愁;十载辛勤为报国,孤臣百折思忧时。”
大学士吴贞毓诗云:“……击奸未遂身先死,一片丹心不肯休!”
最后这十八人向在场众官员拱手道:“我们去了!中兴大事就交付各位了。但各位都要忠于朝廷,切不可附庞天寿、马吉翔卖国,我们虽死犹生!”说完,引颈受刑。观者无不垂泪泣涕。
顺治十三年三月,李定国奉永历密诏,突袭安隆府,击败孙可望部,奉迎永历帝,前往云南,以昆明为“滇都”。永历帝以护驾有功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其他有功人员都一一得到封赏。
孙可望吃了大亏,很是不甘心,于次年(永历十一年,1657年)八月,率全部兵马共计十余万,开赴云南,欲与李定国决一死战。谁料刘文秀、马惟兴与白文选等已与李定国约为内应,临战时,阵前倒戈,孙大败而逃。到三水时,随从人员仅剩二百余人,至贵州时,孙可望左右皆叛,随从仅仅骑兵十余人。刘文秀、白文选率兵追赶,孙可望感到自己此时已是穷途末路,无奈之下,只好降了清。
你现在所看的《历史操盘手吴三桂》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历史操盘手吴三桂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