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血地

作者:冯飞

次日,赵国澍又去了州城,他交给冷先生二百两银子。那银子用布袋分成两等份,一份是给知州福连准备的,另一份则是冷先生的酬金。一百两银子,相当于师爷两个月的束修(官员付给师爷的酬金),冷先生眉飞色舞,叫赵国澍静候佳音。

又过了几天,冷先生坐着滑竿到了赵国澍家。他把“黄帖”还给了畏三。畏三仔细一看,上面的捐派钱粮,真的减去了一半!但是,冷先生说,这“黄帖”只管一年。他又发愁:“那……冷先生,我明年的捐派怎个整啊?”冷先生说:“捐派定额么,各年管各年!明年的,到时的捐派,到时候知州老爷重新派定!”

“啊!”赵国澍的神情,立刻就显得有些紧张,“你的意思是说,明年还要重新下一遍‘黄帖’喽?”

冷先生说:“对头,是这样的。”

“这些狗官!”赵国澍嘴上不好说什么,心里却在咬牙切齿。冷先生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漫不经心地说:“我有个一劳永逸的好点子,不晓得你干不干?”

赵国澍心里寻思道:“摊派钱粮的事,无非多寡而已,哪有什么‘好’呀‘不好’的!”不过,赵国澍的心思,脸上一点未流露出来,他反而笑着说,“哦,哪样好点子?冷先生快讲!”冷先生问赵国澍:

“畏三,想没想过自己办团?”赵国澍摇头说:“从未想过。”

“那你就办嘛!”冷先生说的话慢条斯理,却很有分量。

咸丰帝的“上谕”颁布后,军机处和兵部、吏部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其中一条是:若地方官员承头办团,经费由所属辖地民众分摊。若一般缙绅办团,不但要免除该缙绅的所有捐派,而且办团者还有权向所属地摊派相应的钱、粮。此外,“上谕”还规定:各地凡办团得力、成绩显着者,可授军功,并由地方官破格保举,入仕为官。

但是,冷先生又说,地方中至少要有三百团丁,官府才承认你办团资格。而且,团练的建制要以“虚额”形式编入提标下面的营伍。所谓“虚额”,就是团练闲时在各自的属地操练,战事所需时,则必须无条件接受提标指挥官的支配、调遣。一句话说穿,谁担任了团练头目,就意味着要带团参战。

“操练营伍,领兵征战,本是军人职责,现在咋就落到老百姓的头上了呢?”

冷先生回州城后,赵国澍走访了青岩堡的所有缙绅,大家都赞同冷先生的主意,纷纷鼓动赵国澍出面办团。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咸丰三年端午节前夕,贵阳府广顺州的第一支团练——“石坊团”宣告成立。团首由赵国澍本人担任,下置汤正年、邓云祥、万荣、宋腾蛟四名棚官。经征得龙泉寺住持的许可,赵国澍将团务署安设在北门附近的龙泉寺。这支团练,之所以起名“石坊团”,是赵国澍根据祖父的石牌坊推演得来的。在未来的征战中,他希望自己这支团练队伍像定广门的牌坊一样巍峨、挺拔、坚不可摧!

“石坊团”共有团丁五百人。汤正年、邓云祥、万荣、宋腾蛟等棚官,各领一百人驻扎在青岩堡东、南、西、北四门。赵国澍自己统领一百人作为中棚,常驻团务署。此外,赵府原来的两枝洋枪,赵国澍将其分发给了东棚、中棚,由汤正年和赵国霖掌管。

“石坊团”的各项团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五百名团丁中,大部分来自附近村寨,少部分是青岩堡的青壮年,还有二十多个是各怀绝技的江湖艺人。

冷先生一提办团,邓三刀、汤正年、赵国霖都来了兴趣。国霖开始四处游说,汤正年和他的小兄弟们在北门外的谢家坡平整出了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演武场。邓三刀出门几天,就把二十多个弟兄召到了青岩堡,这些弟兄,都是他原先结交的好朋友。“石坊团”成立后,这些人全部成了练兵骨干,邓三刀除了管理东棚,还兼团务署总教习一职。

青岩堡及其附近寨子,共有四千多户人家。赵国澍本人承担了中棚一百名团丁的全部开支,另外四百人的丁银,由这四千多户分摊,十户养一练。这样安排,不管豪门大户,还是佃农人家,都认为很公平。

当然,也少不了有人装怪作梗。龙井寨的刘立本,高门亮瓦,家资富足,田产仅次于赵府,是远近有名的豪绅,但这人目光短浅爱财如命。当初,他与赵国澍的六表叔恶意串通,图谋侵占赵府田产,哪知丑行败露,二人自取其辱!现在,赵国澍办团收捐,他怎不耿耿于怀。

你现在所看的《大清血地》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大清血地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