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我对李承乾的评价,也是李承乾一生的悲剧写照!
贞观十三年,当魏王李泰团结文人学士忙于编撰地理鸿篇巨著《括地志》时,李承乾又在做什么呢?
《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李承乾游猎过度,荒废学业,太子宫事务署长(太子右庶子)张玄素苦苦规劝,却没有结果。这条记载可谓是李承乾一生的分水岭,在这条记载之前,历史记载的李承乾是一个有作为有美誉的好少年,在这条记载之后,历史记载的李承乾就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顽劣青年。
其实无论是从基因还是从师资力量讲,李承乾都是皇子中最好的,论基因他是嫡长子,论师资力量,李世民给他配置的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也都是有名望、有学识的官员。那么为什么李承乾会在与李泰的竞争中每况愈下呢?在我看来,原因只有一个,性格决定命运。
小时候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要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因为前者是被动,后者则是主动。在我看来,李承乾属于“要我学”,李泰则属于“我要学”,一母同胞,基因相同,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命运,李承乾随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败局!
说起来,先后辅佐李承乾的几位其实都是青史留名的高人,如果李承乾是个中规中矩的人,那么这几位一定会辅佐李承乾登上帝位,偏偏李承乾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而是一个随性的人,一个想有自己活法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他身边辅佐他的人。在这些辅佐的人当中,关键的人有三个,杜正伦,于志宁,张玄素。
杜正伦,秀才出身,出类拔萃,隋朝时每年全国选拔秀才不过十余人,杜正伦就是其中一个,更奇妙的是,在隋朝不多的秀才指标中,杜正伦一家占去了仨,其兄弟杜正玄、杜正藏都是隋朝秀才,一门三秀才,还让不让别人活了。开句玩笑话,如果杜家人上街遭到莫名其妙的殴打,不用问,一定是落第秀才干的!
杜正伦在贞观元年经魏征推荐出任兵部员外郎,后来一路青云直上,到贞观六年已经受李世民赏识升任中书侍郎,不久加授朝散大夫,出任太子右庶子。
对于这次任命,李世民很重视,特地把杜正伦召来语重心长地嘱咐了一番,大体意思说,太子对于国家而言很重要,必须找出色的人辅佐,所以我就找到了你,我身边也需要你这样的人,这次是忍痛割舍让给了太子,这一下你知道这次任命的轻重了吧!
接受任命的杜正伦从此活跃在太子的身边,最初的几年,波澜不惊,太子表现不错,杜正伦表现不错,李世民也很满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发生了变化。当时李承乾患有足疾,行动不便,经李世民批准,李承乾在痊愈之前不必朝谒,安心在太子宫静养。
在李承乾静养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极为痛心地发现,以前那个乖孩子李承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远离君子、亲近小人的问题青年。为此李世民专门把杜正伦召来深谈了一次,李世民说道:“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李世民说这话是发自肺腑的,杜正伦听这话也是肝脑涂地、头脑发热。结果头脑一发热,就干了一件错事,他居然把这些话一股脑地都告诉了李承乾。
其实杜正伦也是有苦衷的,作为太子右庶子的他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垮。然而多次劝谏下来,他的话就成了一阵风,说完了,刮过了,在李承乾那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被逼急了的杜正伦这次想出了最后的撒手锏:“你再不老实,我告诉你爸去!”
地上祸你不惹,你偏去惹天上的祸,这下大嘴杜正伦算是捅了马蜂窝。自觉委屈的李承乾给父亲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为自己极力辩解了一番,话里话外告诉李世民,你告诉杜正伦的话我都知道了,但是我不服,我很委屈!
接到儿子这样的上奏,李世民郁闷不已,本来想好好教育儿子,没想到杜正伦这个大嘴一张嘴就把自己给卖了,这不等于告诉太子了,自己不信任他吗?为人父者怎么能告诉儿子,我不信任你呢?
郁闷中的李世民召来了杜正伦,责问他为什么泄露了自己的话,杜正伦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完了,杜正伦居然把自己当成大灰狼吓唬太子,有这么当老师的吗?
你现在所看的《唐史并不如烟2·贞观长歌》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唐史并不如烟2·贞观长歌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