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还在跟杨玄感辩论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刚刚成立的起义军里出现了叛徒,刚刚被委任为怀州刺史的唐祎跑了。

唐祎这一跑彻底打乱了杨玄感的部署,起义无法再拖延了,只能仓促出发,而起义军遇到第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唐祎跑回去镇守的河内郡。

唐祎一回城,就组织全民上城防守,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带领一千人打了半天毫无所获,只能绕开河内郡继续前进。与此同时,唐祎派人飞报东都:杨玄感反了。东都洛阳马上进入战备状态;同时修武的百姓自发地把守临清关,杨玄感的起义军无法从这里通过,只能绕道汲郡南渡黄河。

在杨玄感看来,河内郡打不下来没有关系,临清关过不去也没有关系,只要南渡黄河直逼洛阳,天下就在自己的手中。

在杨玄感的指挥下,老弟杨积善率领三千人在偃师南郊顺洛水向南进发,老弟杨玄挺(实际已经过继给叔叔杨约当儿子)率领三千人从白司马坂翻过邙山南下,而他自己率领三千人紧随其后,这就是杨玄感的全部主力。说起来主力军还是很寒酸的,武器装备就是每人一把单刀,一件柳木做的盾牌,没有弓箭,也没有铠甲,跟大隋正规军的装备相比,隋军是凤凰,杨玄感军是白条鸡。

不过初次遭遇,白条鸡还是显示了威力,因为留守的隋军还不如白条鸡呢。细想一下也很合理,能派上用场的都被皇帝杨广带往辽东,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这些留守的军队根本不能算作军队,只能算作维持治安的老弱病残组合。

杨积善率领的起义军一路提心吊胆地渡过洛水,迎战他们的是河南令达奚善意率领的五千精锐兵马。看着人家雄壮的五千兵马,杨积善手下的三千人心里都有些打鼓,可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冲着,冲着,奇迹发生了,对方的五千人马自己崩溃了,士兵四散逃去,白条鸡首战获胜。

杨玄挺的一路人马也遭遇了隋军的抵抗,带队的将领是将作监(建设部高官)裴弘策。这个裴弘策平时主管工程建设,现在不得不带兵平叛,这就叫“赶鸭子上架,逼张飞绣花”。

将熊了一个,兵也熊了一窝,裴弘策这八千兵马跟前一拨一样,两军一照面,八千人就开始四散奔跑了。裴弘策没有办法,只能后退几里垒砌防御工事,没想到杨玄挺又追了上来,再打,那帮熊兵还是接着跑。一天之内,杨玄挺打了五次,熊兵跑了五次,跑到最后,八千兵马只剩下十几个骑兵,剩下的哪去了?要么阵亡,要么开了小差,要么投了杨玄感。

两战接连败北,洛阳留守樊子盖坐不住了。樊子盖一生兢兢业业,从地方官做起,大好的时光都耗在地方官任上了,年轻时他想调进京城隋文帝总是不准,后来年老了,杨广总算看到了他的价值,这才提拔起来,更是委任给洛阳留守这个关键岗位。

两战一败涂地,洛阳告急,樊子盖如坐针毡,可因为他是地方官起家,洛阳的官员们对他并不感冒,他的命令到了洛阳官员那里总是要打些折扣。

樊子盖正郁闷时,败军之将裴弘策撞到了枪口上。按照樊子盖的部署,裴弘策需要接着带兵出战,可裴弘策就是不执行,主要是被杨玄挺打怕了。在平时樊子盖和裴弘策级别是一样的,所以裴弘策从心里也就没把樊子盖当回事,不出战,就是不出战,你能把我怎么着!

怎么着,砍!

说砍就砍,建设部高官裴弘策说没命就没命了,不是因为建筑质量,而是因为一场败仗。

砍完了裴弘策,国子祭酒(国立贵族大学校长)杨汪还对樊子盖面有不忿。好,接着来,再砍!杨汪这才意识到樊子盖真敢下死手,赶忙磕头,直到把自己磕出了血,头才算保住了。

一个被砍了头,一个头磕出了血,樊子盖用两个老家伙的头树立了自己的威风,洛阳城内才算统一了思想。在樊子盖的指挥下,杨玄感在外面拼命地砸门刨墙也没效果,毕竟他的军队一穷二白,既没盔甲,也没弓箭,更别说攻城工具了,穷成这样还好意思出来打仗。

洛阳城虽然没有攻下来,杨玄感的队伍却迅速壮大了,加上陆续投降的隋军,杨玄感的队伍已经达到五万人,而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令杨玄感更兴奋的是,一大批高官子弟也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

这些高官子弟包括已故大将韩擒虎的儿子韩世咢,观王杨雄(杨坚的族侄)的儿子杨公道,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儿子虞柔,大将来护儿的儿子来渊,御史大夫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大将周罗睺的儿子周仲等四十来人。

你现在所看的《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