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演义

作者:王质玉

《黄鹤楼》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从唐朝大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作问世以后,楼诗相得益彰,更是风雅无限,黄鹤楼登临胜地,本名盛天下了。

相传黄鹤楼是三国时,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始建于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鹄头,隔长江与龟山遥相对峙。初建时楼高九十九尺,三层八方形;它依山傍水,拔地刺天,雕梁画栋,形制奇绝。被誉之为“天下绝景”,使无数骚人墨客咏叹不已。所惜者,因武汉三镇地处中原,扼“九省通衢”水陆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连绵不绝,天灾人祸迭见,致使武汉三镇沉浮无常,黄鹤楼也随之时毁时修,屡兴屡废。

最后一次是清同治年间修复的。光绪十年八月(1884年),武昌汉阳门失火,殃及黄鹤楼,又成废墟。时临晚清,内忧外患,国事日非,再也无力重建。直到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近二十年,调赴北京任军机大臣后,其门生故旧,在原黄鹤楼旧址附近,另外修建一座风度楼,以志怀思,并抒废墟之叹;但这风度楼的气势格调却大为逊色,黄鹤楼名存实亡,转而成为泛指附近的地理名词了。

当年只因黄鹤楼举世闻名,后又竞相锦上添花。历代好事之人,在其周围修建起许多亭台楼阁,形成众星拱月、独具一格的建筑群。如:圣像宝塔(又称孔明灯)、涌月台、太白堂、吕祖阁、吕仙亭、鹅字碑(传为王羲之书)、禹碑亭(蝌蚪文),还有琳琅满目的历代名人诗碑之类,以及元末农民义军领袖“大汉陈友谅之墓”等等,吸引着远近游人、羁客,成为长江中游的一颗明珠。曾几何时,就开设起许多大小茶馆,还有那算命的、看相的、测字卜课的也应运而生。再有走江湖卖艺的、弄武术的、卖膏药的、耍把戏的,也在这里献艺谋生。那挑担卖小吃食的,从最便宜的油炸臭豆腐干子、水煮荸荠,到驰名全国的“沔阳三蒸”——蒸鱼、蒸肉、蒸菜,应有尽有。灾荒年月,农民流离失所,也有在此卖儿鬻女的,另有那摆满路边的各类荒货摊子等等。黄鹤楼一带人群熙熙攘攘,游客摩肩接踵,整日像赶庙会一般。

时至清朝末年,岁次辛亥(公元1911年)大年初一清晨,蛇山脚下武当宫内,黄鹤楼后吕祖庙里,香火弥漫,烟雾缭绕。拜神的、送香的、求子的、许愿的,挤满殿堂。沿山脚下,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这时,在山脚下人流中,正有三三两两新编陆军士兵走上山来。他们身着土黄色新军制服,头戴宽檐军帽,腰束布皮带,一路谈笑,一路欣赏琼楼玉宇的雪后山景,向奥略楼走来。

此刻在奥略楼上已有三人等候。其中一人身穿长棉袍,头戴礼帽,颈围长围巾,全身便装打扮。他躯体魁梧,肤色黝黑,年方二十四岁,这人便是蜚声武汉报界的《大江报》主笔,湖北蕲州才子詹大悲。

另两位穿便装的都是湖南人,一样的长挂脸,眉清目秀,很像亲兄弟。高个子举止潇洒,气宇轩昂,年二十六岁,名叫蒋翊武。

矮个子五短身材,机警聪慧,年二十七岁,名叫刘复基。两人曾参加过黄兴领导的甲辰年长沙起义,失败后,刘复基随黄兴亡命日本,参加同盟会。蒋翊武赴上海办刊物遭查封。后来,蒋、刘二人在湖南、上海等地无法立足,便旅居湖北。两年前在汉口《商务报》结识詹大悲,共同陈析国事,研究革命方略,决心为推翻满清专制王朝做一番事业。蒋翊武、刘复基两人离开《商务报》投身新军当兵,参加筹组革命团体。只因原来组织的群治学社、振武学社均被黎元洪派员侦出破坏,受尽挫折,年前才又联络潜伏的老同志,改组成立文学社。由詹大悲以《大江报》名义发出请柬,邀约于辛亥大年初一,在黄鹤楼举行新年团拜。实是首次聚义,成立文学社。

你现在所看的《辛亥演义》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辛亥演义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