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片大地的情况,尚有许多令人费解之处。
“江南”,指的是后来被称为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当时(公元前2世纪),一直被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人们视为带有异国情调的地域,居住在那里的人(吴、越及楚)则被当成异族。
当然,江南广大地区的人们早已引入汉字,并用来传情达意。这些汉字均起源于北方,且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文字也成就了江南民族的诗集,那就是与北方汉民族的《诗经》遥相呼应的《楚辞》。所谓楚,即是指江南的一大片地域。此外,汉民族其他方面的文化也被接受过来,比如修建城郭就是一种中原式的做法。
不过,江南仍有许多与中原不同之处。中原人也许因为与骑马民族混血的缘故,个头大都很高,脸长。而这些南方人却绝大多数个头都很矮,圆脸,双眼皮,当地的风俗习惯流行文身,这是北方汉民族无法想象的。
古代,中原地区历来把江南那些人视为蛮族,称之为“荆蛮”。
只以一个荆字,也可以表示该地域。
在江南风俗民情里,上层人物多学北方汉族之风,而下层老百姓则更多保留原始的习俗,不仅文身(大多刺成飞龙),而且断发。只断发这一项,就与北方汉民族根本相悖。四面被异民族包围的中原汉民族以俗(发型与服饰)作为文明的基础。再进一步说,与服饰相比,俗的基础在于更重视发型,比如,在汉民族圈以外的草原上,居住的是策马飞奔、追逐羊群的骑马民族,尽管由于民族不同,剃法有所差别,但一律都是辫发。汉民族则是任由头发长长,在头顶上整齐地束一发髻,这就是所谓的束发。
江南那些蛮族的所谓断发,近于一般所说的剃。顺便说一句,当进入13世纪,蒙古人征服汉民族建立元朝时,又将扬子江以南的原住民称为“蛮子”。
被汉民族眼里原本视为野蛮至极的蒙古人称为蛮子,这些南方人恐怕也会感到无地自容的。到了公元13世纪,江南已经被充分汉化了。但当身为少数民族的蒙古人进入汉民族地区时,肯定觉得扬子江以南的风土民情有点异样,便根据这异样部分将当地人称做蛮子。如果说到13世纪还属于“异样”,那么在公元前的那个年代,其蛮子的特性更是远非后世可比的了。
首先,江南的语言就与北方差异甚大。尽管是从北方传入的汉字,但每个字的读音却全都是江南腔调,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依然如此。即使是到了近代,一些北方人恐怕也仍然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汉民族,而将这一地区称为南越或百粤之类,一旦移居到这些地方(比如广东省),则又将自己称为唐人。
在古代,这些地方不仅与北方风俗迥异,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边,靠潜水捕鱼为生。北方汉民族则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会游泳,更不会江南人引以自豪的潜水特技,反倒将这类本事视为野蛮。不难想象,古代曾带着稻谷漂洋过海来到倭之诸岛的,很可能就是这些江南吴越之人。当然还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随着海潮漂流到朝鲜半岛南端,再从那里跨过位于现今日本福冈、佐贺两县北部的玄海滩到达倭岛的。关于倭人的风俗习惯,著名的《魏志·倭人传》里是这样记载的:“男子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没捕鱼蛤,亦以厌大鱼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风俗,与扬子江以南荆蛮之习性何其相似。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那就可以说,这一地区的风俗又越过大海传到了遥远的日本。
同在这片大地上的中原地区和扬子江以南地域,在饮食上也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不适宜种植稻米,因而不吃米饭。江南——扬子江、钱塘江流域——因气候温暖多雨,是这片大地上最适合种植水田的富饶肥沃的地区。将稻谷带到这里的荆蛮,人口以绝对压倒北方之势不断增多,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片大地上,从殷周时期起人口就很少,且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后来人口逐渐增加,各地相继得到开拓,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才开始形成由“中国”占据的广大领域。各诸侯国并起,互相残杀。进入该时期以后,米食民族已将扬子江以南地域全部分割完毕,形成各自的国家,开始以中国人身份和其他国家打起仗来。此时江南有三个国家,楚、吴,还有越。尽管已分成三国,但在北方汉民族看来仍是难以区分的一片地区,仍将其当成一群趣味迥异的家伙来对待。
楚、吴和越,大体上可以看成是同一族群。
在中原汉民族眼里的这些南方蛮族,从最一般的角度来看,其性格也与汉民族大不相同。正如《楚辞》里所表现的那样,他们感情丰富,多激昂慷慨之士,平时喜欢在水田边唱歌跳舞,男女相爱的方式也比北方欢快热烈,有时甚至放荡不羁。
自古以来,就有人将江南这三国风气的特征概括为:
“楚之艳丽舞踏,吴越之歌谣。”
打仗的风俗自然也与北方不同。江南人身上还保留着蛮性,打起仗来犹如火山爆发,凶悍无比,但在战术上却缺乏计划性,一旦战斗形势陷入艰难境地,就容易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日本人被认为血管里流着江南人的血脉,从日本列岛数千年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也能看到这种特性。
你现在所看的《项羽与刘邦》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项羽与刘邦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