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如是我闻

作者:吴蔚

虽知己而必别,纵暂别其必深。

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坚。

——柳如是《别赋》

这位称雄于学界和文坛的大名士生平唯一惬意之事,是在花甲之年得到了名妓柳如是,娶以嫡妻之礼,收于我闻室中。既得章台,欣然有终老温柔乡之愿,如黄宗羲所云:“柳姬定情为钱老平生极得意事,缠绵吟咏,屡见于诗。”情场得意,春风满面。存此佳话,不亦善乎。

孔子有言:“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实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北宋庆历年间,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名为《朋党论》。其核心观点是:不独小人有党,君子亦有党。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如果君子们联结起来互相扶持,在修身和治国上都更能相得益彰。皇帝应该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大治。

这篇奏章行文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被公认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亦是传世政论散文中最佳作品之一。在文中,作者引证了大量史实,来说明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关系,对君子交朋结党的合理性予以肯定。如此大费周章地论证朋党一说,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一朝党争激烈的事实。

所谓党争,是指朝中官员为了争夺权力,党同伐异,结成党派,为争取政治利益互相攻击。中国历史上,有两大著名的党争——

一是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牛”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大多是庶族出身,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而获得官职。“李”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依靠父祖的地位而步入仕途,称为“门荫”出身。“牛李党争”的本质,其实就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

二是北宋年间的“新旧党争”。宋神宗时国家积弱,国库空虚,王安石为相后积极实行改革,称为“新派”。但由于新法执行不当,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反对新法,称为“旧派”。王安石和司马光本是相互仰慕的好友,却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变为针锋相对的死敌,各率一派追随者攻伐对手,争斗不休。两派轮番执政,政策朝令夕改,百姓深受其害,投机小人反倒在其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最终,由君子争原则演变为小人争权力,遂成难解党争之局。

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唐代“牛李党争”加深了晚唐的统治危机,促使本已衰弱的唐朝走向灭亡。北宋“新旧党争”则导致朝堂成了斗场,国事日非,直至靖康之变而亡国。可以说,这两起党争,是直接导致唐宋各自亡国的重要根源。

而明代万历年间的党争,激烈程度比唐宋党争有过之而无不及。党争的主角,便是被天下人视为“清流”、“善类”的东林党。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是癸巳年,亦是六年一度的京察之年。此次京察由吏部尚书孙鑨、都察院左都御史李世达主持,吏部考功司郎中赵南星、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从旁协助。京察结果出来,有大批官员因不合格被罢免,其中有些是内阁首辅王锡爵的亲信。王锡爵当然不肯罢休,指使言官弹劾京察不公,由此引发了轩然大波。万历皇帝事事唯内阁是听,亲自下旨,质疑吏部“结党擅权”。一批吏部官员被罚或罢,顾宪成也在不久后被削职为民。

顾宪成回到故里无锡之后,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自负气节,讽议时政,裁量人物,每与政府相持。他曾愤慨地说:“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对当权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由于顾宪成等东林讲学者以关注现实社会为主,不空谈性命,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并敢于抨击朝政,訾议权贵,符合民众利益,得到了广泛支持,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一时“士大夫抱道杵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亦遥相应和,朝野相通,互为倚势。由是东林声望大振,逐渐汇聚成一股影响社会舆论的政治势力,时人称顾宪成等人为“东林党”。

你现在所看的《柳如是·如是我闻》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柳如是·如是我闻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