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钟时分,有过一阵子全城的鞭炮齐鸣,仿佛是一次虚拟的起义。开始是东一串子,西一串子,远远近近试探着呼应着,接着,声势越来越大,铺天盖地地汇响成一片,还夹杂着礼花的啸叫和大麻雷子的炸响。可可家的这一片新楼更是炸得天翻地覆,仿佛把不久前乔迁新居憋着的劲都拿出来放了。在家里关上窗户也听不见人说话。激越了几十分钟,终于又沉寂下来,夜色依然只剩下寒冷和灰暗。偶尔三两声零星的余响,倒更添了许多寂寥。
一个世纪就这样很尴尬地结束了。
很久很久以前,可可曾相信,有一个世纪,会梦幻般地到来--那是班主任老师,少先队辅导员和教科书美丽地讲过许多次的。那时还有一本很著名的课外读物,叫《科学家幻想21世纪》,那本书成为无数祖国花朵们的童话。他们像相信一切童话一样相信那一个最激动人心的童话。
后来,可可长大了,经历过许多颠簸起伏之后,可可又曾相信,还有一个世纪,会崭新地到来,它不再是童话,但那是一个可以遥望的现实--现在,新世纪来了,现实却是另一种模样。科学家没有想到,他也没有想到。
可可想,岳父的世纪也是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那曾是他们那一批人的世纪,在雪山,在草地,在黄土坡上挖出来的窑洞里,还有那一次次生生死死的战斗中,那个新的世纪,该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旗!如今,岳父那一批人,绝大多数已死去。剩下的带着伤残,带着各种各样的弹片在各种各样的干休所或山乡的农居里度着寂寞又闲适的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又回到了他们的早年时期--在院子里种点大蒜小葱或茄子辣椒之类的蔬菜,饲鸡养鸭,在院落和院落之间的甬道上蹒跚着散步,碰见另一个也很蹒跚的人,远远地骂一声,老家伙,吃的啥?还没死啊--他们和今天的世界已相隔很远,就像当年在山乡之一隅。
可可的岳父是一个老红军,一个货真价实的老红军,爬过雪山,过过草地--准确地说,爬过两次雪山,过了三次草地。中欣他们小时候曾问过他,为什么要来来回回地跑?父亲说,锻炼革命意志。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父亲那一支部队走了错误路线。像许多文章中说的那样,可可的岳父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浑身上下都是伤疤。在可可少年时,红军是一个完全审美化艺术化了的符号,是话剧《万水千山》,是电影《党的女儿》《金沙江畔》,是大合唱《长征组歌》,是课本中的《七根火柴》,《党费》,《翻越夹金山》,是许许多多的油画和雕塑……那曾是一种美得圣洁的光,在星空照耀。后来,可可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曾是另一个阵营中的人,是被红军们击溃并斥之为万恶的反动派营垒中的人之后,那美得圣洁的光中又时时透出来一股肃杀之气。再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字报小字报标语传单批斗会上的呼喊与控诉,让岳父这一代人一个个变成了叛徒,内奸,变成了临阵脱逃,贪污军饷,玩弄女人,抛弃发妻,为加薪晋级痛哭流涕者;变成与苏修勾结,向资本家献媚,欺压下属,脱离劳动人民者;变成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反对伟大 领 袖革命路线的修正主义者……后来,又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恢复了名誉,他们又成了革命老干部。但许许多多的细节,却无法抹去。细节总比大道理更能深入人心。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中有人又成了官倒成了腐败分子……颠来倒去之后,“红军”以及其他一些神圣的字眼不再是符号,而是一些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了。
他们一批一批地离世。像深秋的梧桐叶,一阵一阵地被风刮落。
而自己父亲那一代人呢--严格地说,他们在眼下已不能说是一代了。
一九四九年之后,他们便被打散了,流布四方。或在一块几乎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各自生存下来--尽管那土地可能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之处--或迁徙他乡,成为永远的异客。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已逝去。可可的父亲一直在大学里教书,教的专业是航空测量,已退休多年。文革时,可可才知道,父亲还在国民党空军测量大队干过,军衔相当于少将。可可曾问过父亲,在大学里教书教得好好的,怎么想起来去当国 军呢?当时,武汉正在长江里打捞一艘著名的战舰――中山舰,那艘战舰在抗战初期被日本飞机炸沉,舰上数百名官兵,几乎全部殉国。那艘战舰在滚滚浊浪中沉睡了半个世纪之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半个世纪之后,终于要浮现出来――做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各类媒体关注的热点。可可的父亲说,你去问问中山舰上官兵!见可可不解,父亲说,那艘船上的许多人,都在海外学习过,学的是现代海军。那时,我们国家就只有这么几艘舰船,国难当头,你还能作什么选择呢,到延河里去划木船去?航空测量是要开飞机的,当时谁有飞机?只有国民 党空军有飞机。在大学教书当然好,又安全又舒适,还可以留在沦陷区拿日本人的高薪,可还是有那么多人走了。从军报国,到大后方去教流浪大学,摆地摊,过苦日子……作为一个人,总得有些血性。打通滇缅公路,修筑战时黔桂公路,绘制各大战区地图,许多测量人员都死于日机的偷袭和轰炸,死于瘟疫和劳累,还有一些意外事故。他们要是知道几十年后,自己成了反动派,成了民族罪人,在九泉之下都不会闭眼睛的。再说,那个时候,连共产 党的军队都编入了国军,接受蒋委员长统一指挥。民族危亡之际,党争和主义对我们来说是很讨厌的。这些话,可可的父亲几十年来从不曾说过的。
有一年,一部新片上映,可可的父亲带了刚上小学的孙子进城去看――可可印象中,父亲是不太看电影的,连学校大操场上放电影也不看的。那是一部非常惨烈的战争片,孙子看到中国军队打日本军队,便叫道红军!红军!爷爷说,不是红军,是国民革命军。孙子问什么是国民革命军?爷爷说,就是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孙子问,那坏蛋怎么会打坏蛋?爷爷说,他们不是坏蛋,他们是英雄。
这一类的尴尬,中欣的父亲也曾遇到过。中欣说,他们几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到父亲单位的礼堂去看电影《聂耳》,看到聂耳那个歌舞班到战地医院去慰问沪淞抗战中的伤兵,也喊红军!红军!后面有几个大孩子说,胡扯,那是国民党兵,你看那军装!连红五星都没有!中欣他们就问父亲,父亲说,看电影!哪那么多话?
可可的父亲说,那部电影中有一个师长,叫王铭章,四川人。在那场血战中阵亡,他的灵柩运到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全城老少夹道迎灵,各种供品摆满了一条街。还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大会,国共两党的要人都出席了,都发表了声情并茂热血沸腾的演讲。那是武汉人很难忘记的一天。中国人民第一次从日寇势如破竹的入侵中,看到了一线胜利的希望,看到了中国人的血性。
可可不知道,父亲的从军,是不是和那个战死的王师长有关。
3
中欣认识可可的时候,可可正是一个年轻激进的反特权主义者。为此,在人们都平和下来的时候,可可又多遭遇了好长一段日子的折腾。可可的岳父知道自己的女儿正在走近一个异类时,正是可可被单位审查的时候。外调人员跑到北京,发现可可未来的岳父竟是一个资深老干部,便惊慌地向老人家报告了这一切。可可的岳父当时就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对女儿说,你要进了他的家门,就永远不要回来了。女儿说,我已经进了他们家的门。可可是好人,可可家里也是好人,我不再相信你们说的那一套了。父亲说,老子和国民党打了一辈子仗,你今天跟老子搞第三次国共合作。女儿说,可可的爸爸不打仗,他是搞测量的。父亲说,这些情况我比你掌握得多得多,他是为国民党搞测量的,画了地图,好来打共产 党。女儿说,他给共产 党画地图的时间比国民党还长。地图总是要画的,我们许多的地图,都是他们几代人画出来的。父亲说,他是穿军装的你知不知道,穿国民党的军装,军衔是少将,罪大恶极了。女儿说,可可的父亲是为了打日本人才穿上军装的,他也差一点被打死。我现在不跟你吵了,你什么时候来,你跟可可他爸爸当面谈。再说,我是要嫁给可可的呀。父亲说,那个杨可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反对老干部。女儿说,他反对老干部里的坏人坏事,林彪也是老干部呢……电话中的那一架吵得很厉害,差一点伤了父女之情。
父亲让女儿马上回北京一趟。但女儿却把返家的日子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她和可可结婚一个月之后。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时期,各种说法各种做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中欣的父亲已失去了许多昔日的道理,就连他自己也很难说准明天会怎样。一个个历次运动中“恶名累累”的老干部复出,一批批几十年的老地富反坏摘了帽子,五七年几十万“猖狂向党进攻”的右派全部平反改正,其中包括许多他当年亲手打下去的人。他们许多人从青海,从新疆,从各个穷乡僻壤跑到北京,千方百计找到他,递上各种各样的申诉材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阶级斗争也不再讲了,还有那个被他一生奉为神圣的伟大领袖,也被说成是犯了错误……那是一个所有的观念,所有的规则,所有的理论都在变动都在窥测去向的时刻,谁也不知道往后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持守的对不对。可可后来想,中欣的父亲大约正是在这种惶惑中,才没有将事情弄到僵死。按中欣对父亲脾性的理解,退回去一些年,哪怕是退回到文革中他最倒霉的时候,他也会用最强有力的手段来解决这一他深恶痛绝又很伤尊严的问题。后来中欣知道,还有两个原因,使他们和父亲缓和了这一冲突。一是中欣的父亲正面临他事业的一次关口:中组部调他到中央党校部长班学习,准备到新时期的高级领导岗位去挑重担。另一个原因是中欣的母亲到武汉来做了一次暗访。这次暗访非常保密,中欣居然一点也没觉察。不知中欣的母亲暗访到了一些什么,回去以后便开始作一些和稀泥的工作了。这是北定后来告诉她的。
可可第一次见岳父,是他和中欣结婚一个月之后。直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没有得到中欣家的正式许可。就连可可的父母,也一直很低调。他们更倾向于找一个同阶层人家的儿媳。这两个从未沟通过也互不了解的家庭,都有着那么深的隔膜和警惕。好在可可中欣当时都没有住房,便挤在可可的父母家。有了许多日常的接触,可可的父母也就渐渐地将中欣当作一个平常人家的女儿来看了。他们对中欣那样的家庭,既有着一种对统治者的敬畏,也有着一种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自负。
你现在所看的《驼子要当红军》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驼子要当红军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