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备杀曹操的动机,可能并非单纯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可能是真心要为民除害,为数十万无辜惨死的徐州子民报仇;抑或他确实收到了汉献帝用血泪写成的衣带诏,凭着忠诚,为国除贼。
但无论抱着何种动机,刘备进入许县的同时,也一脚踩进了这场政治风暴的核心。
而掀起这场风暴的不是别人,正是将军位排行天下第三的董承。他同时也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东汉王朝倒数第三位外戚,他手握汉献帝亲笔所写的衣带诏,串联朝中零星势力,意图刺曹。
以后事的发展来看,刘备与董承共盟刺曹,实在是他继收容吕布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失误。
并不是说刘备不该背叛,或是曹操不该杀,而是刘备选错了合作对象。如果他仔细读过董承的履历,就应该知道,和董承这种这种蹩脚的阴谋家合作刺杀曹操,这就好比拉着个二百五跑到赌场里玩梭哈,自己本来就不是曹操对手,还要承担一加一小于一的严重后果。
《三国演义》为了反衬出曹操的奸恶,将董承描写成一副公忠体国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董承绝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
首先是董承的出身便有争议。裴松之认为董承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儿。换言之,董承即汉献帝表舅,和董太后一样为冀州河间人。
另一说则认为董承和董旻、董璜一样,是董卓的兄弟或者侄儿。也就是说,董承应该是陇西临洮人。笔者以董承为牛辅部曲出身的记载来看,比较倾向于董承和董卓有亲戚关系,应该是那种比较疏远的血亲,但还不至于八竿子打不着。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他所直辖的部队应该是西凉军的主力,后来的“西凉四天王”其中的三人——李傕、郭汜与张济,早期都仅是牛辅帐下的校尉。董卓被吕布、王允所杀后,牛辅首先带头反抗,却遭左右亲信刺杀,李傕、郭汜、张济等便跃至第一线,在贾诩的鼓动下攻下长安,杀死王允,驱逐吕布,掌控了朝廷,进入了帝国的权力核心。
当时大概因为董承辈分太低,还进不了决策圈,只被封了一个杂号的安集将军,默默培植自己的势力。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西凉四天王”开始窝里斗,先是李傕与郭汜联手杀了樊稠,接着两人又翻脸,一个挟持着天子,一个挟持着百官,在长安城中杀得不亦乐乎。直到张济从东方的陕县过来调解,郭、李二人这才勉强罢兵。
汉献帝逮住这个短暂的和平间歇,表示希望东还洛阳,这时几个二线的西凉军阀趁势站出来,宣誓愿鞍前马后随侍圣上。于是“天子还乡护卫团”就这么成立了,挑头的是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还有安集将军董承。
然而这些还乡团的成员也只不过是小一号的李傕、郭汜之流。他们首先东行来到华阴,当地的军阀段煨同样是董卓旧部,在董卓当政时期被封中郎将,地位比杨定、董承等还高出一阶。对于天子,段煨展现出了西凉军阀中少有的尊重,妥善提供献帝与随行官员的饮食物资。
但还乡团团长杨定却记挂着与段煨的旧仇,联合董承发兵攻打段煨,结果留在长安的李傕、郭汜知道情况不妙,便合兵来救段煨。
说杨定等人是小一号的李傕和郭汜,那是抬举他。一听到李、郭二人出兵的消息,他吓得连军队都不要了,独自跑到终南山(是落草,不是当道士),剩下杨奉、董承带着天子向东逃亡。在十二月的寒冬,一行人来到黄河南岸的弘农,进入了张济的地盘。
张济是促成献帝东行的大功臣,他当时被封为骠骑将军,也算是位高权重,然而西凉军阀内部遗传的“不搞内斗就会死”的症候一旦发作起来,所谓的“辈分”或“官阶”简直连屁都不如。
杨奉、董承一到弘农,很快便与张济闹翻,张济于是回过头与李傕、郭汜联手,三大天王合兵于黄河岸边的东涧,大破还乡团部队。朝廷士兵百官死伤惨重,皇家仪典也全部丧失,汉献帝狼狈逃到小县曹阳,身旁随行护卫已所剩无几,眼看着就要再次成为郭、李的脔肉。
就在这当口,一股神秘的力量忽然冒出来,挽救了这位窝囊的皇帝。
你现在所看的《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