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小武

作者:史杰鹏

那七、八劫质者从楼上眺望,看到甲士们尽皆撤走,心下也颇为奇怪,于是互相交谈起来。

可能他们害怕,终于取赎金去了。到底是如将军利害,不愧为北军第一射士,箭法如此精妙。即便是当年的飞将军李广,我看在大人面前也要甘拜下风。现今又一箭惊退官兵,想来那领头的国相和楚王也是识货的人了。贼盗中的一个人夸赞道。

另一个人接口赞道,那是自然,如将军箭法卓绝,当年在长安秋射大赛中,以纯臂力拉动三石大黄肩射弩,二百步外一箭射穿九层重甲,箭如连珠,百发百中,刹那间威震北军八营,名声响彻陇西六郡,李将军哪能和如将军相比。就算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养由基,也不过在百步外射穿七层甲片而已。

是啊是啊,几十年前,陇西六郡的良家子,人人手捧一册《李将军射法》。自从如将军显露了绝技,都改捧《如氏射法》了。特别是前建章监李陵投降匈奴之后,陇西李氏一族颜面无光,都羞得抬不起头了,有的旁支都干脆改姓,哪里还会学什么《李将军射法》呢?

开始说话的那人接道,提起这事,还真让人感慨,李陵投降,固然是望救兵不得,万不得已,可是李氏世受皇恩,一门数侯,甚至还有官拜丞相的,李陵本人也位在九卿。如果连他都不能为大汉死节,那还指望谁呢?倘若陇西六郡的良家子、皇上身边的期门射士、羽林孤儿都效仿于他,大汉天下早就分崩离析,我等已经披发左衽,混同蛮夷了。

另一人道,那个中书令司马迁倒是奇怪,偏偏为李陵说话,他陈述的理由倒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从大节上来讲,是不足为训的。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头可断,志不可夺。司马大人固然学问渊博,但在这件事上,的确有点不识大体了。皇上判他宫刑,虽然残酷了点,倒也不算太错。

另一个声音突然打断他道,这也未必,我倒赞同司马大人,李陵乃一代名将,如果那次死了,不过是枉死,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假装投降,探听到匈奴虚实,借机回报朝廷,也不能说对我大汉毫无益处。可惜皇上听信谗言,最终将他族诛。唉,还是未免有些昏聩罢。况且,倘若皇上不昏聩,我等又何至于落到如此下场呢?

那个被大家称为如将军的人起先坐在楼阙的角落处,并未说话,这时突然插嘴道,管大人此言差矣,皇上的昏聩是一回事,而李将军不能死节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这个,就为李将军辩护。当年我也曾在李将军帐下当差,此人慷慨仗义,对部下也温恭煦妪,的确有乃祖之风,他后来投降匈奴,实在大出我意外。大概再豪放而刚毅的人,也免不了有软弱的时候。总之,在这件事上,我是不赞同他的。

那个被称为管大人的笑了笑,正是黑夜,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但是他的笑声有些尴尬,如大人所言也有道理。唉,其实细想一下非常好笑,我们现在是亡命罪吏,逋逃民间,被朝廷目为群盗逆贼,生活如此困苦,能活下去就谢天谢地了,还谈什么大节不可夺。古人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国事,什么大节,自有肉食者谋之,谁是谁非,由朝廷的那班公卿们去考虑好了。

如将军道,不然,古人云,盗亦有盗,即便沦落至此,为人行事,仁义礼智信是一样不能缺的。否则不如死了算了。他指了指被五花大绑在一边的楚王太子刘广明,倘若不是王太子暴露出他们的卑劣意图,我们又何至于干这种事。倘若我们就答应帮他,又未必不能继续在楚国快活地躲下去。但是旧主不可背,尤其是皇太子宽仁慈让,将来即位,一定是天下百姓之福。我们就更不能贪图自身的小利,而忘却天下之公义了。

另一个人道,如将军说得对。管大人,当年你率甲士赶到豫章,如果及时干掉那个沈武,公孙君侯一家就不会遭此残酷的灭门之祸。唉,我等及时逃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为公孙君侯守冢,以献拳拳赤诚。

管大人的语声充满了惭愧和悔恨,这都是在下的过失。当时不知从哪里突然窜来几个人,救走了他。沈武倒也罢了,他身边那个俊美少年,手握一张小型精巧的黑弩,连发三支毒箭,射死了我三个随从。要知道那三个随从都武功不弱,寻常的小弩根本射他们不中。那弩箭速度极快,象闪电一般,我至今想来还很是心悸。再加上那握弩的少年面目端凝,有股难以言传的高贵之气,当时我突然束手,的确也有被他的精神慑服的原因。

如将军道,事情过去了这么久,也就不要难过自责了。一切都是天意,往者不可追,来者还可避免,总之我们要对得起死去的公孙君侯就是。你说的那少年,他的弩箭的确古怪,按理一般小型的擘张弩,速度不会有你描述的那么快啊……

他们正在说着,突然下面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我是彭城令萧彭祖,请你们为首的上来说话。

你现在所看的《亭长小武》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总裁小说网 https://www.zongcaixiaoshuow.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亭长小武在线阅读!